项目背景
新寨坪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州泸溪县,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,被誉为“中国古树博物馆”。村落依山就势展开,古树群约60余亩,上百年的古树多达500多棵。其传统民居多为木结构,以杉木和松木为主,就地取材形成穿斗式木结构。村民大多是苗族,保存有大量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。该村落面临着人口流失,经济落后,文化衰落等大多数乡村面临的普遍问题,但又有着自身的优势,自然景观秀丽,文化独特,拥有大量古老而又独特的建筑资源。
自2017年开始,中国石化携手中国扶贫基金会,在湘西州开展“百美村宿”乡村旅游扶贫公益项目。原榀建筑事务所继凤凰县拉毫石屋项目之后,继续开展了泸溪县新寨坪村的更新实践,介入了村庄规划、二期民宿和三期公建的全过程设计。
村庄规划与生态修复
在项目调研之初,我们即开始思考以下问题,传统村落如何有机更新,避免空心化和商业化?建筑的改造和传统民居如何产生?除了建筑和设施的改造,建筑师能否以更多的方式介入?新寨坪村的规划在尊重原有村庄肌理基础上进行,以修复为主,包含多个层级。一是将部分民居改造为民宿,统一对外运营;二是将村民小广场附近较为集中的民居,改造为接待、餐厅、市集、文创等;三是对公共区域、路径及其景观进行提升,改造停车场、景观亭、牛栏咖啡、挡土墙及步道等。当地政府同步开展村庄的生态修复工作,包括农业种植、田野景观、房屋周边环境整治等。
村落中保存较为完成的民居有20余栋,到目前为止,已有9栋完成了改造,原榀建筑完成了其中7栋,其中包含5栋民宿和2栋公建,公共区域的景观提升工作亦在持续进行中。改造建筑和保留建筑交织在一起,各自均不设边界围墙,最大程度保留传统村落的原有风貌,新旧共存融入传统村寨之中。
方法与策略
新旧混合
民居改造采取的是“新旧混合”的策略。“旧”指保留传统的穿斗式木构架,“新”指植入了新的屋面和墙面围护系统。我们通过创新的设计,有机地组织新旧的关系。保留的传统木屋架,因经历百年风霜,呈现出独特的色彩与质感,与新建部分形成鲜明的对话。古老的屋架,依旧扮演着“顶梁柱”的角色,成为新旧混合建筑的主体结构,仿佛告诉我们,我们的祖先留下的文明,依旧在支持着我们后人。
基于传统木构的空间类型学
新寨坪传统民居以2榀木架形成基本结构单元,同时也是基本空间单元。受制于木料的尺寸,基本单元的尺寸也收到限制,其面宽维持在4-4.5米,进深维持在6-7米。基本单元发展为栋,栋发展为聚落,形成统一的聚落形态。改造过程中,我们增加了一些变体,包括置入夹层、错位连接、扩展单元等,民宿因此产生了平层。Loft、套房等类型。不仅扩展了建筑的功能空间,也丰富了原有民居的单一形态,让传统和现代产生巧妙的嫁接。
材料与建造
保留的木构,由当地木匠用传统方式来制作。在拆除老房子的木板墙和屋面之后,用千斤顶将老的木构架顶升并平移到邻近空地,待新的基础完成后,再将其移到基础之上。地面采用架空的木地梁构造,回应了当地潮湿的气候特征。木匠对腐烂的木料进行更换,采用新木料制作扩展单元,均采用榫卯方式连接。山墙上部为大面积玻璃,保留的穿斗式木架若隐若现,与村庄内的保留民居相呼应。在室内,透过穿斗木架能看到青翠的树木,别有一番风味。
墙体采用砖混结构,仅作为围护体系,并不参与屋顶的承重。适当引入了工业化的体系,包括用工业化木材作为门厅的结构,用钢结构制作套房的转角窗,用钢板批量制作门套和窗套等,为木结构建筑增加些许现代的元素。外墙板则采用了防腐木板条,以呼应传统民宿的板条式外墙。原有的民居坐南朝北,南侧为挡土墙,北侧多为宽度1米以内狭窄的通道,且落差较大,危险系数较大。改造中,沿着北侧做钢结构平台,宽度扩出3-5米,让每个民宿形成独立的院落,扩展了户外活动空间。
文化再生与乡村建造节
原榀建筑一直致力于推动新寨坪村的乡土文化再生,发起和参与了一系列文化活动,包括标识设计、非遗搜集、联合媒体推广、与高校合作开展乡村研究等。通过这些活动,也整合社会各界力量来参与,我们也实现了建筑师和乡建工作者的双重角色转换。2021年3月至6月,原榀建筑联合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,成功举办了“2021乡建新寨坪/乡村建造大赛”。两天的时间内,参赛的高校师生们在新寨坪村完成了六组景观作品的搭建,将设计从图纸转化为现实,为传统的村落增添一抹亮色。
结语
新寨坪村的更新,以新旧混合的方式融合传统村寨,面貌焕然一新,传统村落得以重生。新寨坪村逐渐为人所知,游客逐渐增多,村民也开始回流,更多的改造工作也提上日程。新寨坪作为一个传统村落,既要精心保护,也要兼顾发展。它不仅是建筑和设施的改造,也是从空间关系的改造,更需要乡土文化的激活再生,这样方能持续地焕发活力。